一、概述
管理信息庫(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是TCP/IP網絡管理協議標準框架的內容之一,MIB定義了受管設備必須保存的數據項、允許對每個數據項進行的操作及其含義,即管理系統可訪問的受管設備的控制和狀態信息等數據變量都保存在MIB中。?所謂“管理信息”就是指在因特網的網管框架中被管對象的集合。被管對象必須維持可供管理程序讀寫的若干控制和狀態信息。這些被管對象構成了一個虛擬的信息存儲器,所以才稱為管理信息庫 MIB。
1、TCP/IP網絡管理協議標準框架
TCP/IP網絡管理協議標準框架可分為三大部分:
1)網絡管理協議(SNMP):簡單網絡管理協議(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主要涉及同信息通信相關的關系和消息流,定義了管理系統上運行的管理站軟件如何與管理代理通信,包括兩者之間交換的消息分組的格式、含義及名字與值的表示等,此外也定義了被管設備間的管理關系,即提供了管理系統的授權管理。
2)管理信息結構(SMI):管理信息結構(SMI,Structur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是描述管理信息的標準符號,說明了定義和構造MIB的總體框架,以及數據類型的表示和命名方法。
3)管理信息庫(MIB):管理信息庫(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MIB定義了受管設備必須保存的數據項、允許對每個數據項進行的操作及其含義,即管理系統可訪問的受管設備的控制和狀態信息等數據變量都保存在MIB中。MIB定義的通用化格式支持對每一個新的被管理設備定義其特定的MIB組,因此廠家可以采用標準的方法定義其專用的管理對象,從而可以管理許多新協議和設備,可擴展性很好。
上述三部分相互獨立,每部分都定義了單獨標準(RFC)。SNMP定義通信的方式和格式,但不指明具體設備上的具體數據,每種設備的數據細節在MIB中定義,這樣做達到了“控制與數據相分離”的目的,能提供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擴展性。而SMI又為保持MIB的簡單性和可擴展性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2、MIB的標準
MIB與SNMP同時發展,Internet活動委員會IAB(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于1988年公布了MIB I(RFC1066),定義了SNMPv1的管理信息庫,包括8個對象組,1990年RFC 1156在RFC1066的基礎上擴展3個新對象組。1990年又公布了MIB II(RFC1158),1991年RFC 1213對RFC 1158進行了修改,取代了RFC1158。以后又陸續增加了有關的MIB。
二、MIB結構
管理信息庫MIB指明了網絡元素所維持的變量(即能夠被管理進程查詢和設置的信息)。MIB給出了一個網絡中所有可能的被管理對象的集合的數據結構。SNMP的管理信息庫采用和域名系統DNS相似的樹型結構,它的根在最上面,根沒有名字。
標準的MIB是一個樹型結構的數據庫,其結構上的每個節點(對象)都有一個唯一的對象標識,這個標識由該對象在樹型結構的位置來定義。圖2-1(a)為MIB一般結構示意圖,每個管理對象都有自己的名稱、語法和編碼。圖2-1(b)例舉了MIB對象分支管理樹的結構,其標識符的文本形式為{ISO(1)ORG(3)DoD(6)Internet(1)Mgmt(2)MIB II(1)}或記為1.3.6.1.2.1。圖2-2為ATM MIB及ATM論壇樹結構,ATM MIB是MIB II的一個分支,ATM論壇是Internet的一個分支。
圖2-1:MIB結構示意圖
圖2-2:ATM的MIB樹
MIB使用標準抽象句法表示法ASN.1(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語法規則定義。ASN.1是一種抽象數據描述語言,由ISO于20世紀80年代公布,其中ISO 8824定義了ASN.1規范,ISO 8825定義了ASN.1基本編碼規則BER(Basic Regulation)規范。ASN.1是一個構造復雜數據結構和信息結構的工具,用于定義數據的表示、結構和類型標識。BER由三個字段組成:標識字段、長度字段和數據字段。SNMP及CMIP都用ASN.1格式定義,用BER編碼。
三、MIB對象組
MIB定義了可以用網絡管理協議進行管理的對象,MIB對象組詳見下表3。
表3:MIB對象組名稱及含義
欲進一步了解TMN知識的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