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我國國家標準YDN 117《數字同步網的規劃方法與組織原則》的規定,我國的數字同步目前采用分布式多基準鐘控制的組網方式。以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分同步子網,每個子網設立區域性基準鐘LPR(Local Primary Reference),子網內主從同步。為保證同步網安全可靠性,全網范圍內設立若干套全網基準鐘PRC(Primary Reference Clock),為全網提供保障同步基準。
欲更多了解YDN 117關于數字同步網組織原則的請進入。
我國國家標準GB/T 51117《數字同步網工程技術規范》依據YDN 117的原則規定,對我國數字同步網的組織建設給出了相關規定要求如下。
欲具體了解GB/T 51117標準具體內容的請進入。
一、同步網絡的構成與等級
在我國,數字同步網節點分為三級。一級節點采用一級基準時鐘,二級節點采用二級節點時鐘,三級節點采用三級節點時鐘。各級同步節點設置于處于同步基準分配網絡中不同等級地位的通信樓內。同步網各級節點的職能為:鎖定跟蹤同步基準信號,為下級同步節點以及本節點所在通信樓內通信業務網元提供同步基準的分配。我國三級同步網的結構如下圖1所示。
圖1:三級同步網結構和主從等級同步
同步區內應采用等級主從同步,應從高等級節點時鐘向低等級時鐘節點或同等級節點時鐘傳送定時基準信號。不應有高等級時鐘從低等級時鐘獲取定時信號的“時鐘倒掛”行為。當需從相同等級的節點取得同步信號時,應在工程設計中保證在任何情況下不會形成定時環路。
欲進一步了解PRC和LPR定義和要求的請進入:PRC;LPR
二、同步網節點時鐘的設置
一級基準時鐘分為全網基準鐘PRC和區域基準鐘LPR兩種。PRC由自主運行的銫原子鐘組或銫原子鐘。PRC是全網同步基準的根本保障。LPR由衛星定時系統(GPS和/或北斗系統)和滿足二級節點時鐘性能的部件組成。它既能接收衛星定位系統的同步,也能同步于PRC,LPR是各省的同步基準源。一級基準時鐘的性能指標由ITU-T G.811規定。二級節點時鐘(SSU-T,Synchronous Supply Unit-Transit Node)是各地市接收LPR同步基準源的同步節點。三級節點時鐘(SSU-L,Synchronous Supply Unit-Local Node)一般設置在本地網端局以及傳送層匯聚節點處所在通信樓。ITU-T G.812規定了二/三級時鐘的性能指標。各級同步節點時鐘的設置應遵循如下表2所示規定的原則。各級節點時鐘的SSM功能、選源原則和倒換性能應符合現行的通信行業標準YD/T 1267《基于SDH傳送網的同步網技術要求》的有關規定。
表2:各級同步節點時鐘設置應遵循的原則
欲進一步了解各級時鐘性能要求的請進入。
欲進一步了解YD/T 1267有關要求的請進入。
三、同步節點輸入基準的配置
對于同步節點PRC、LPR、SSU-T、SSU-L的輸入基準的配置要求詳見下表3。
表3:同步節點輸入基準的配置要求
四、同步定時鏈路的組織與同步網鏈路模型
承載同步定時鏈路的傳送技術可采用SDH傳送技術活同步以太傳送技術。SDH或同步以太可各自形成相互獨立的定時傳送鏈路,也可SDH與同步以太串聯形成一條定時鏈路。在串聯連接點,SDH系統中的SSM信息與同步以太的SSM信息包應完成格式變換域互通。
同步網網絡規劃及設計的定時鏈路不能超過極長定時鏈路。極長定時鏈路定義為:一級基準時鐘源的定時信號經過若干段SDH鏈路及若干個SSU節點到達末端,若鏈路中SSU節點數k和SDH網元(SEC)數N達到最大限定數即稱該鏈路為極長定時鏈路,其模型詳見下圖4-1(圖中的SSU表示SSU-T或SSU-L);其參數k和N的取值規定詳見下表4。極長定時鏈路其漂動指標分配應滿足ITU-T G.823的要求。同步網絡模型及漂動指標分配應按下圖4-2的要求執行。
圖4-1:數字同步網絡的極長定時鏈路
表4:極長定時鏈路參數取值規定
圖4-2:同步網絡模型及漂動指標分配圖
欲進一步了解SSM編碼及參數要求的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