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_日本高清久久_天天操天天干天天摸_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歡迎來到通信人在線![用戶登錄] [免費注冊]

通信管道地基加固方法和基礎的建筑介紹

瀏覽:10019  來源:通信人在線  日期:2019-05-03

一、概述

GB/T 50374《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標準》中要求:采用天然地基且設計未具體說明處理方式的,當遇到地下水位高于管道及人(手)孔最低高程或遇到土質松軟、有腐蝕性土壤或屬于回填的雜土層時,應及時向有關單位反映,待提出處理方案后方可施工。因此這就涉及到通信管道地基加固。下述介紹通信管道地基加固方法,在介紹方法應對地基的土壤分類做個了解。

在通信管道的建筑中是以巖石或土壤作為承受建筑物的荷載,所以必須對各種巖石、土壤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下表1-1GB/T 50374給出的通信管道地基對土壤的分類;下表1-2是整理了一張巖石和土壤的分類的匯總表,供參考。

1-1:土、石質的分類表(GB/T 50374

1-2:巖石和土壤的分類與鑒別方法

欲更多了解GB/T 50374標準具體內容請進入

二、通信管道地基加固方法

通信管道的地基是承受地層上部全部荷重的地層。按建設方式,可分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兩種。在地下水位很低的地區,如果通信管道溝原土地基的承載能力超過通信管道及其上部壓力的兩倍以上,而且又屬于穩定性的土壤,則溝底經過平整以后,即可直接在其上鋪設通信管道,這種地基即屬于天然地基。如果土質松散,穩定性差,原土地層必須經過人工加固,使上層較大的壓力經過擴散以后均勻地分布于下部承載能力較差的土壤上,這種地基稱之為人工地基。人工地基有以下幾種加固方式。

1、表層夯實法

表層夯實法是一種簡單、經濟,最常采用的地基加固的方法。其方法是在挖掘基坑至設計標高時,在其上方預留一層土,然后將其夯實至設計標高。表層夯實法適用于黏土類、沙土類、大孔性和填土的地基。

2、碎石加固法

在非穩定性土壤的基坑中放入l0cm~20cm厚的碎石層,然后分層夯實、找平,即可在其上鋪設通信管道。碎石層厚度:管道基坑通常為10cm;人孔基坑厚度為20cm。有混凝土基礎時,碎石層地基寬度比混凝土基礎寬出10cm~15cm

3、沙墊層換土加固法

天然地基承載能力較弱時,將溝底原有軟土挖出,換以沙、礫石及卵石,并分層夯實(每層約15cm厚),以提高土壤的承受能力。

墊層用沙(中沙和粗沙)與級配沙石(配合比為12),沙石中的黏土粒的含量不應大于3%~5%,粉土粒的含量不應大于25%,否則不易夯實。沙墊層的底寬與通信管道溝底相同,頂寬應比通信管道基礎的底面每邊寬出15cm左右,其沙墊層的厚度h20cm左右。沙墊層通信管道基礎斷面圖如圖2-3所示。

2-3:沙墊層通信管道基礎斷面圖

4、樁基加固法

樁基加固法適用于長期處于地下水位以下的軟土或土質極不均勻的特殊地帶。目前常采用混凝土樁加固的方法,采用的混凝土標號不小于150#,樁徑為15cm~20cm、長度為1.5m~3.0m;為增加混凝土的韌性,可在圓截面的軸線方向配4Φ12mm的鋼筋。為節省木材,一般用混凝土短樁來替代木樁,木樁加固已較少采用。采用樁基加固,可以大大提高地基承壓能力,減少地基下沉量,防止通信管道錯位或斷裂。按照樁基的功能,樁基加固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支撐樁(其示意圖見圖2-4-1)、摩擦樁(其示意圖見圖2-4-2)和中間樁(其示意圖見圖2-4-3)。這種方法的釋義詳見匯總在下表2-4中。

2-4:支撐樁法、摩擦樁法和中間樁法的釋義

2-4-1:在支撐樁上敷設通信管道的方式

2-4-2:在摩擦樁上建筑通信管道的方式

1-4-3:在中間樁上建筑通信管道的方式

三、通信管道基礎的建筑

基礎是管道與地基之間的媒介結構。比較穩定的土壤,經過夯實,即可承受通信管道建筑及其上部的荷載。但遇到不穩定的土壤時,如在城區內,考慮到其它各種管線建筑在通信管道相鄰位置,開挖管溝時會使該地區地基土壤疏松,造成通信管道區域土質不均勻沉陷,這時應在地基上建筑具有一定強度的稱之為基礎的建筑,然后在該基礎上建筑通信管道。地基與基礎相互作用,確保通信管道安全。

GB/T 50374中要求:通信管道宜采用素混凝土基礎,通信管道基礎的規格、程式及混凝土的標號應滿足設計要求。設計要求管道基礎使用預制基礎板或加鋼筋的段落,應按設計處理。基礎的做法必須綜合考慮管道建設的大地土壤條件、通信管道的材質和管道的受壓情況。為此,下述介紹幾種基礎的種類與做法。

1、基礎的種類

通信管道的基礎有灰土基礎、混凝土基礎、鋼筋混凝土基礎和三合土基礎等。不同的基礎具有不同的優點、缺點,必須根據不同的場合來加以選用。

1)灰土基礎:灰土用消石灰和良好的細土,按體積比3728拌和均勻,先鋪22cm~25cm厚,加適量的水分夯實至15cm而成(為一層)。具有經濟實用、早期強度低但隨時間增加而提高、但抗拉及抗剪很差和灰土基礎的抗溶性及抗凍性較差的特點。不適于在有不均勻沉陷的地基上使用,必須將其建筑在地下水位以上,冰凍線以下。

灰土也可用石灰、沙及良好的細土以136的比例拌和均勻,分層夯實而成。這種基礎石灰用量省,抗壓強度增強,但抗拉及抗剪更差。不同配比灰土基礎的材料用量見表3-1

3-1:灰土配比

2)混凝土基礎:混凝土(或稱素混凝土)由水泥、沙、石及水按一定的配比拌勻、澆灌、搗制而成,其配制比例和方法參見GB/T 50374中附錄F。在附錄F中給出了通信管道工程用到的混凝土標號、水泥的標號等,工程中根據載荷及基礎情況選用不同標號的水泥。通信管道中的混凝土基礎一般厚度為8cm,寬度比所承載的通信管道底邊寬5cm~8cm,通常為8cm。混凝土基礎具有抗壓強度高、抗拉強度較低的特點。適用于一般性土壤和跨距較小的場合。一般混凝土的強度是指凝固28天后的強度。

3)鋼筋混凝土基礎:鋼筋混凝土由鋼筋、水泥、沙、石及水按一定的配比拌勻、澆灌、搗制而成,其配制比例和方法仍參見GB/T 50374中附錄F。素混凝土作為基礎,實際上是起梁的作用。當其承受彎矩時,中和層以上受壓力,中和層以下受拉力,因為素混凝土承受拉力的能力很小,所以必須在其受拉力的區域適當地布置鋼筋,以增強其抗拉能力。鋼筋混凝土梁承受彎矩時內力的分布如圖3-1所示。鋼筋混凝土基礎具有抗壓和抗拉強度都很高的特點,適用于:跨越溝渠、樁基以及不穩定性土壤地基。

3-1:鋼筋混凝土梁承受彎矩時內力的分布

四、地基的處理與基礎的選用

實際實施時必須根據不同的土壤現場情況,對地基進行處理和選用合適的基礎。表4-1、表4-2歸納了一般土壤條件下和特殊土壤條件下通信管道地基的處理方法及基礎的選用。

4-1:一般土壤條件下通信管道地基處理方法

4-2:特殊土壤中通信管道地基處理及基礎選用

欲進一步了解通信管道建設要求的請進入。

© 2004-2025 通信人在線 版權所有 備案號:粵ICP備06113876號 網站技術: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