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ITU-T 的K系列是有關干擾防護的系列建議,其中K.34《電信設備的電磁環境條件分類-基于EMC建議》,為電信設備定義了電磁環境類別,涵蓋所有相關電磁環境參數。這是一個基本的電信EMC建議,它適用于安裝在電信中心、室外地點和用戶駐地的電信設備,但它沒有引用與設備相關的詳細信息。
1、電信設備電磁環境類別
K.34建議按電信設備所處的環境,對電信設備進行了4個分類:1類為大電信中心、2類為小電信中心、3類為室外環境、4類為用戶級環境。對于大電信中心和小電信中心兩類的共同特征詳見下表1-1;大電信中心和小電信中心兩類的不同點詳見下表1-2中。
表1-1:大電信中心和小電信中心兩類的共同特征
表1-2:大電信中心和小電信中心兩類的不同
室外環境這種環保等級適用于無人值守的電信場所,如街道設施、電話亭、中繼器和主干電纜上的放大器,以及集線器和電纜配電箱等;也適用于埋在地面以下的設備(但不包括海底電纜中繼器),室外環境這種環保等級的電磁屬性匯總于下表1-3中。
表1-3:室外環境環保等級的電磁環境屬性
對于用戶級環境的具有的屬性詳見下表1-4。
表1-4:用戶級環境的屬性
在上述描述環境時,對運行情況做了一定的假設,當某些假定情形不存在時,此環境特性可能不適用。
2、電磁環境參數及特征嚴重程度
K.34建議中的表1至表5列出了電信設備各環境類別的相關環境參數的特征嚴重程度和其他特征。K.34建議中還給出了各環境參數的釋義。環境參數按照耦合路徑排列在表中,表中所列的參數是最大的干擾度。包括下述五種耦合路徑:
進入建筑物的信號線:包括使用金屬導體的擴建網絡的所有電信線路。(表1/K.34)
建筑物內部的信號線:包括使用金屬導線進行局部安裝的所有信號線;它們的長度相對較短,并且局限于當地的場所。(表2/K.34)
交流電源線:是指低壓交流配電網。(表3/K.34,這里翻譯為下表2-1,以供通信人參考了解)
表2-1:經AC電源線耦合的環境參數
直流電源線:是指直流48伏配電系統,不包括集成在設備內的直流電源。(表4/K.34,這里翻譯為下表2-2,以供通信人參考了解)
表2-2:經DC電源線耦合的環境參數
外殼:將電磁場耦合到設備內部布線,并有靜電放電。(表5/K.34)
上述五種耦合路徑的電磁環境參數的概念和具體參數值請查閱K.34建議,見下附件1。電信設備的電磁兼容性要求應當基于電磁環境嚴重程度。
附件1:ITU-T K.34(07/2003)《電信設備的電磁環境條件分類-基于EMC建議》
實際上,上述五種耦合路徑,在我國國家標準中提出了“端口(port)”的概念,對于電信設備的電磁環境更易于理解。
欲詳細了解相關“端口”概念介紹的請進入。
涉及到交流電源端口和直流電源端口的參數(分別見表2-1和表2-2)中的電氣快速瞬變(EFT,Electric Fast Twinkling),是指在交直流電源中的電流被切斷后,觸頭會產生斷續的電弧,這種現象會反復和延續直到存儲在電路中的能量被耗盡為止。這些瞬變在線路上傳輸,并被耦合到臨近的信號線路上而產生干擾。表中的共模電壓和差模電壓是各種類型的射頻發射機和開關型電源在信號線路和電力線路中感應出的。
另外: 我國通信行業標準YD/T 1482-2006《電信設備電磁環境的分類》,基本上等同采用了K.34建議(依據我國情況刪除了“16 2/3Hz環境參數”)而編制,其他內容與K.34建議完全相同。若要詳細了解該標準具體內容的請查閱下附件2。 附件2:YD/T
1482-2006《電信設備電磁環境的分類》 欲進一步了解信息技術設備(ITE)無線電騷擾限值的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