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最早應用于網絡安全中,只是最近才認識到策略對于服務質量控制的重要性。根據IETF對策略的定義,是指一系列管理規則的集合,而管理規則往往由一些條件和執行操作組成,一定條件的滿足引起一組操作的執行,這些策略規則主要用來引導網絡在不同情況下對網絡資源的管理。IETF提出了一個基于策略的QoS管理框架,用于對服務質量進行策略控制。在這個結構中,進行策略控制的兩個主要元素是策略執行點(PEP)和策略決策點(PDP)。PEP一般位于網絡節點上,它實際執行策略決策;而PDP則一般位于存放策略的策略服務器上,主要在此作出策略決策。當然,為作出策略決策,PDP還需要使用另外的機制和協議去訪問其他的信息庫(如策略倉庫)。兩個元素間的交互作用由PEP開始,PEP接收來自設備的策略服務請求,例如PEP接收到RSVP的數據包,其中有資源預留請求,PEP將策略服務請求發往與其對應的PDP,PDP根據請求中的相關參數查詢相關的策略,通過推理,決定是否執行相關的策略,并把決定發往PEP,PEP依據PDP的決定來執行相關的操作,最終將策略轉化為面向具體設備的指令,對網絡設備進行配置和操作,以滿足有關QoS的控制目標。因此,基于策略的QoS管理無疑是一個充滿希望的解決方案,通過策略將QoS的控制和具體執行分隔開來,具有的優越性表現在表1所描述的幾個方面。
表1:基于策略對QoS控制的優越性
除此之外,IETF還制定了交換策略信息的通信協議COPS(Common Open Policy Service),從而提供對多廠商的管理,COPS是一種具有較強擴展性的協議,用于PDP和PEP之間請求-應答(Request-response)方式的策略信息的通信以及其他實體間策略信息的交換。由于策略有網絡管理者統一制定,因此采用不同QoS技術的異構網能夠實現統一的QoS管理,基于策略的QoS管理方式正逐漸獲得國際公認。
在UMTS的IP多媒體子系統(IMS)中,通過使用會話初始化協議(SIP),運營商在UMTS分組交換域中可提供QoS敏感的IP業務,如VoIP。為了滿足UMTS分組交換域中其他業務對端到端QoS的要求,目前,3GPP組織正在擴展基于策略的QoS控制體系。
IETF的策略QoS管理框架實際上是一個基于PDP的集中式系統,所有的智能都集中在PDP一方,這樣一個集中式系統,在大的管理域中將不可避免地帶來可擴展性問題,解決的辦法是構建層次式的PDP以解決域內擴展性問題,除了域內擴展性,各域策略QoS管理系統之間的協作問題也不容忽視,因為QoS的實現依賴于各個域之間的協作。不同域的QoS管理系統必須能夠交換策略信息,并根據自己所在域的網絡情況自主地作出決定,采用的手段是相鄰域之間協商服務等級約定(SLA),并將協商好的SLA轉換為流量控制約定(TCA),以此達到全網統一的服務質量保證。
端到端的通信可能涉及不同網絡運營商控制的多個管理域,為了在多運營商多域的環境下提供一致的QoS端到端業務,文獻[1]就UMTS的多媒體子系統提出了一個混合策略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某個運營商多域網絡內部使用層次化體系,運營商之間的網絡通過對等體系互聯。運營商網絡的主策略決策功能(MPDF)實體與鄰近網絡的MPDF之間的關系是對等的,相互之間通過域間策略代理(Interdomain Policy Agent,IPA)聯系。在IPA與它對等的IPA成功交換更新的SLA消息后,MPDF把新的SLA轉換為策略規則應用到網絡中,隨后更新策略倉庫。網絡內某個策略決策功能實體需要對分組交換域的會話執行本地域策略控制時,只需從策略倉庫中提取相關的策略規則。
欲進一步了解QoS知識的請進入:QoS的概念;相關標準化組織對QoS的描述